秋天一伏热死人是由于立秋后还有一伏(即末伏),并且天气仍旧比较炎热,而古人用“热死人”的说法是为了突出立秋后气温并不会立刻下降,告诉大众仍需注意防暑。
三伏天中,中伏是最热的,而末伏与中伏相比,气温有所下降。随着末伏结束,天气逐渐转凉,开始进入真正的秋季。
一、秋后一伏热死人的含义
1、秋后一伏热死人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立秋以后还有一伏,也就是末伏,并且末伏的天气依然还会比较热。古人用“热死人”不过是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突出立秋后并不会马上凉爽了,依然还会很热,要注防晒避免中暑。
2、在末伏期间,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将结束的信号。随着末伏的结束,天气会逐渐转凉,进入真正的秋季。
3、在三伏天中,中伏是最热的,这是由于进入伏天以后,地表温度逐渐升高了,并且地表每天从太阳吸收的热量也比较多,可是散发出来的热量却少。因此地表层每天都会有热量积累,并且是一天比一天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热。而到了中伏的时候,地表积累的热量达到了最大值,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加上在夏季的时候雨水比较多,空气湿度也大,而水的热容量要比空气的要大得多,这样就在夏季的时候,天气不仅很热,而且还很闷,就像一个大蒸笼一样,因此三伏天也被称之为“桑拿”天。
4、中伏和末伏相比,在中伏的时候气候的特点是不仅很“热”,而且还是以“湿热”天气为主。可是到了末伏,都是在立秋以后了。每年到了立秋以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也仅仅是在白天热,尤其是中午热上一阵子。到了晚上和早上,气温还是比较凉爽的。
二、俗语怎样形成
1、俗语是熟语其中一个,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
2、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3、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其中一个,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
4、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