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谈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无资格:善举需领会与支持
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常常希望能有医务人员及时出手相助。然而,最近武汉大学的一名大二医学生在飞机上为病人施救后,却遭到了质疑。这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甚至引出律师的评论。这篇文章小编将围绕“律师谈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无资格”的话题,探讨这一事件带来的思索。
救人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这位医学生的名字叫孙毅杰,事务发生在7月19日。他在航班上听到有乘客急需医疗帮助时,虽然他只是大二的医学生,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了那位病人。经过他的检查和初步处理,病人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本应是一次见义勇为的善举,结局却引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网友质疑他的专业聪明和执业资格,认为他的行为有很大风险。
难道在紧急情况下,我们还要考虑过多的“资格”难题吗?在危急时刻,能否及时救人,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律师的解读与支持
针对这一争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杜洁和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付建均表示,孙毅杰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孙毅杰在机舱的救助行为是合法合理的。如果救助经过中出现意外,作为非职业的普通人,他并不需要承担后果。
这种领会反映出,法律应更多地支持那些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好心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敢救、愿救”的社会,让潜在的救助者不再担心因出手相助而遭受责难。
质疑与反思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值得关注。有人担心,在缺乏充分资格的情况下进行救助,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担忧是合理的,毕竟医学救助需要一定的专业聪明和经验。然而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更注重救助的及时性?如果因过于强调资质要求而迟延救治,最终受伤害的将是需要帮助的病人。
在这次事件中,孙毅杰虽然没有医生执业证,但他有相关的急诊临床经验,并且得到了乘务员的全力支持。这表明,救助并非完全依靠资质,而是看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
小编归纳一下:增强社会支持是关键
医学生在机舱中的救助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而是引发了公众对善举的讨论。我们提倡社会应重视法律保障,建立机制,鼓励更多的美德举动。只有这样,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更多的人才能够愿意伸出手,帮助他人,而不再畏惧可能的后果或责任。毕竟,生活的延续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勇气与美德能够挽救的是无数的生活。希望今后,在法律和社会的支持下,更多的好心人能够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