舴艋舟古诗词 舴艋舟是什么修辞? 拏舟的拼音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中,“舴艋舟”本身并非修辞手法,而是对轻舟的具象描写;但全句通过“载不动许多愁”的构思,综合运用了拈连与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将抽象愁思具象化,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修辞手法的核心:拈连
-
定义与格式
根据的解析,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关联,将原本适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如“载舟”)顺势用于抽象事物(如“载愁”)。其格式通常为“动词+本体,动词+拈体”,且本体(如舟)在前,拈体(如愁)在后,通过同一动词(“载”)实现逻辑关联。 -
本句的拈连运用
- 本体与拈体:前文“拟泛轻舟”中的“舟”是具体事物(本体),后文“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是抽象情感(拈体)。
- 动词的转移:动词“载”原本描述舟的物理承载功能,此处被拈连至“愁”,赋予愁以重量和体积,形成“舟载愁”的突破性想象。
- 省略与还原:此句属于“略式拈连”,省略了前文“载得动我的身子”的本体,直接承接“愁”的拈体,使表达更凝练。
二、辅助手法:夸张
-
强化愁的具象化
通过“载不动”的夸张表述,将愁的重量推至极值。愁本无形,但词人将其与舟的载重能力对比,暗示愁的体量远超实际物理承载极限,凸显愁绪的深重。 -
与李煜、贺铸的对比
李煜以“一江春水”喻愁(比喻),贺铸以“烟草、风絮、梅雨”量化愁(博喻),而李清照更进一步,将愁具象为“可称量之物”,且通过舟的载重极限(夸张)强化对比。
三、修辞争议与辨析
-
对“比喻”的否定
部分分析曾认为此句是“夸张性比喻”,但严格来说,比喻需本体与喻体共存(如“愁似春水”),而此句未出现喻体,仅通过动作关联实现抽象具象化,因此不符合比喻的定义。 -
对“拟物”的否定
拟物需将抽象事物(如愁)完全拟作具体事物(如物),但此句的“载”是动词的拈连,而非将愁直接转化为物体,故更符合拈连特征。
四、修辞效果与文学价格
-
情感表达
通过拈连与夸张的叠加,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愁化为可感知的沉重实体,极写内心压抑的绝望感。 -
创新性
李清照突破前人单纯以水、物喻愁的范式,赋予愁以动态的物理属性(如重量、体积),成为宋词中化虚为实的典范。
此句以拈连为核心修辞,辅以夸张,通过“载不动”的动词关联与重量对比,实现愁绪的具象化与情感强度的升华。这种手法既符合古典诗词“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又以创新性想象拓展了愁思的表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