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典故:西汉匡衡的励志求学故事

凿壁偷光的典故从何而来?

“凿壁偷光”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讲述的是西汉名臣匡衡年少时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的感人故事。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匡衡是怎样想出”凿壁偷光”的办法来读书的?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坚定与聪明?

匡衡生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寒农家,家乡遭遇天灾后沦为孤儿,不得不逃荒至山东枣庄一带。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发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既没钱买书,也买不起灯油夜读。正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才有了”凿壁偷光”的千古佳话。

匡衡怎样克服读书的两大难题?

书籍匮乏的解决办法:在西汉时期,书籍是奢侈品,一卷竹简价格不菲。匡衡最初可能带着几本从家乡逃荒时带出的书,但很快就读完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地藏书家文不识。通过为文不识做佣工,匡衡获得了借阅大量书籍的机会。文不识被他的求学灵魂感动,不仅慷慨借书,还给予其他帮助。

夜间照明的创意方案:白天要干活谋生,匡衡只能利用晚上时刻读书。但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夜间照明的灯油费用。聪明的匡衡发现邻居家夜晚灯火通明,于是想出了”凿壁偷光”的办法——在墙上凿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个充满聪明又略带辛酸的举动,最终成就了他日后的功名。

凿壁偷光对匡衡人生的影响

正是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让匡衡的才华逐渐被地方官员发现,并最终通过察举制进入仕途。他从一个贫苦孤儿,一路做到汉朝丞相的高位,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阶层跨越。这充分证明,在当时的西汉社会,聪明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可惜的是,功成名就后的匡衡逐渐迷失初心,晚年因儿子杀人案和侵占土地案被贬为庶民。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刻苦求学的灵魂形成了匡氏家风的精髓,他的儿子匡咸”明经,历位九卿”,后代也多出博士,真正实现了”诗书传家”的理想。

凿壁偷光典故的现代启示

“凿壁偷光”的故事之因此能流传两千年,正是由于它所蕴含的灵魂价格历久弥新。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凿壁偷光”,但匡衡那种在逆境中不放弃追求聪明的灵魂依然值得进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放弃进修的借口;第二,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且愿意付出努力的人;第三,聪明改变命运的前提是持之以恒的付出。匡衡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进修条件,莫负青春好时光。

“凿壁偷光”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崇尚聪明、尊重学问的传统美德。每当我们在进修中遇到困难时,想想匡衡”凿壁偷光”的坚持,或许就能重拾前行的勇气。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