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裕禄精神: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进修焦裕禄灵魂: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为什么今天依然要进修焦裕禄灵魂?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但他的灵魂却像兰考的泡桐树一样,扎根在人民心中,愈发挺拔。进修焦裕禄灵魂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在新时代背景下,焦裕禄灵魂所蕴含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和奋斗质量,依然是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更是激励我们担当作为的灵魂灯塔。

焦裕禄用475个日夜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他顶着风雪走访贫困户,拖着病体治理盐碱地,甚至临终前还惦记着兰考的治沙工程。这种灵魂为什么能跨越时空?由于它直指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快乐,为民族谋复兴。

焦裕禄灵魂的五大核心内涵

1. 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焦裕禄常说:”我是你们的儿子。”这不是作秀,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他会在风雪夜担心群众是否受冻,会因粮管所没有遮阳棚而自责,这些细节背后,是把群众当亲人的赤子之心。反观当下,个别干部把”下基层”变成”秀基层”,与群众握手却走不进心,这不正是需要对照改进的地方吗?

2. 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焦裕禄的职业哲学。他靠一辆自行车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亲手丈量每一处沙丘。今天的干部不妨自问:我们的调研是”真下沉”还是”打卡游”?制定的政策有没有”水土不服”?

3. 迎难而上的奋斗灵魂

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喊出”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如今条件好了,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硬骨头”仍需要这种魄力。有些干部遇到难题就躲,看到矛盾就绕,与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劲头相差多远?

4. 廉洁奉公的道德操守

补丁摞补丁的被子、不准子女”看白戏”的家规、《干部十不准》的铁律…这些不是刻意节俭,而是一名员的灵魂底色。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能否守住”一杯清茶办好事”的底线?

5. 科学施策的聪明担当

焦裕禄治沙不是蛮干,他拓展资料出”扎针贴膏药”等土办法,栽种泡桐既防风固沙又助民增收。这种因地制宜的聪明,对当前推动高质量进步仍有启示: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还是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怎样让焦裕禄灵魂落地生根?

1. 从”学事迹”到”见行动”

光被事迹感动不够,关键要转化。可以设立”焦裕禄式服务岗”,开展”假如我是办事群众”换位体验,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核硬指标。某地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只说YES不说NO”机制,正是这种理念的操作。

2. 用”小切口”解决”大难题”

像焦裕禄关注”粮管所搭棚”这类小事一样,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比如某社区干部发现老人取养老金要走远路,就把银行服务点搬进居委会——这才是真正的”把群众当亲人”。

3. 建立长效机制防”一阵风”

避免”三月来四月走”的形式化进修。有的地方将焦裕禄灵魂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建立”为民办实事”清单公示制度,让进修成果看得见、可持续。

4.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乡村振兴中,怎样像焦裕禄栽泡桐那样找到富民产业?疫情防控时,能否像他”雪夜访贫”那样守护弱势群体?每个时代都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赋予焦裕禄灵魂新的操作内涵。

小编归纳一下:让灵魂丰碑照亮前行道路

重读焦裕禄,就像打开一本常读常新的书。55年来,兰考从”讨饭县”变成”小康县”,但变化的是面貌,不变的是灵魂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灵魂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灵魂财富。”

当我们追问”为什么一些政策落地难””为什么群众还有不满意”,不妨想想焦裕禄的藤椅、自行车和补丁衣。进修焦裕禄灵魂,本质是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难题。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赶考路上,唯有把灵魂丰碑立在心里,才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