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观后感500字作文 清明观后感1000字
一、《清明》观后感5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大众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大众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二、读黄庭坚的《清明》有感随笔
清雨流露兮春风寒,望天嗟叹兮,已然故往。桃林芬芳垂浸,怀伤先人之情。过尤往兮诉先辈,悼念墓碑于心。
曾是英豪创辉煌,卷翻彻天持今朝。热血飘洒兮,烈火不焚;壮志凌云兮,红旗远扬。八千里山川层蕴育,数十载功臣名垂青。滚滚水腾兮,浪前行;逝者如斯兮,怀心长。神州如龙今日,观全球翘首;明台设香云中,祭先烈畅怀。转而,伟岸之彼,照我辈前程。凤之涅槃兮,化于正身;仰之弥高兮,思随其然。
清明询望,掉泪寒暄。明心兮刻然铭记,沧桑兮容颜依旧。千层花开谁为红,绿影垂下先人种。赤红没空,撩万千沧容;先辈热血,承一脉国魂。风兮,九州垂望素孝凝清明;风兮,戍我河川壮千古;风兮,新人追思传承怡。
后浪推前浪者,盖云云而然。春风传意,树先烈之榜,谓中华之兴。
三、清明节的思念观后感五百字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无论兄弟们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无论兄弟们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无论兄弟们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高兴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还有那无人采摘的碧绿的青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蓝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哪个紧随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爷爷吗,他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着爷爷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唠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在用最终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高兴。
知道无奈的离开人世。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每年一次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