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的案到底怎么读 青玉案的案读什么? 青玉案怎么来的
关于《青玉案》词牌名中“案”的读音,目前学界存在两种见解,需结合词源、历史语境及语言学考据综合判断:
一、两种读音的争议背景
-
读“wǎn”的依据
- 词源引用:词牌名源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部分学者认为“案”通“碗”(wǎn),即青玉制成的碗,作为回赠美人的贵重器皿。
- 实用逻辑:赠送“碗”比“案几”更符合礼仪场景,且古代“案”字在某些方言中可能与“碗”音近。
-
读“àn”的依据
- 古籍考据:汉代“案”指短腿木托盘(非桌案),如《周礼·考工记》记载“案十有二寸”,用于盛放食物。张衡诗中“青玉案”应指青玉托盘,而非碗。
- 音韵学分析:古汉语中“案”为去声(乌旰切),对应现代读音àn,无证据表明其存在上声(wǎn)读法。
- 典故佐证:成语“举案齐眉”中的“案”即托盘,孟光所举为木质托盘,非碗,且碗在东汉时期写作“盌”而非“案”。
二、学术与教学领域的倾向性重点拎出来说
-
主流见解支持读“àn”
语言学及历史学者多主张读“àn”,理由包括:- 汉代尚无“碗”字,张衡不可能用“案”代指碗;
- “青玉案”作为词牌名已脱离原诗语境,但读音应尊重古汉语本义。
例:教学中多标注为“qīng yù àn”,如《古诗词文吟诵导论》等权威书籍。
-
民间与部分媒体倾向读“wǎn”
因“碗”更易被现代人领会,且“青玉碗”意象更具审美,部分文化节目(如李咏主持的《咏乐汇》)采用此读音。但这种解读被学者认为属于“以今释古”的误读。
三、建议使用场景
- 学术研究/教学:优先采用“àn”,强调历史准确性;
- 大众文化传播:可标注两种读音并说明争议,避免误导;
- 吟诵操作:根据个人领会或流派规范选择,如姚喜双教授等吟诵家多读“àn”。
综合考据,“青玉案”的“案”应读作àn,指代古代托盘;读“wǎn”虽流传较广,但缺乏语言学支撑。此争议反映了古典文化在当代传播中的语义流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