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小故事简短 学前教育发展历史教案

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由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想法家J.-J.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想法。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6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福禄贝尔体系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技巧。他认为儿童的提高是渐进的经过,教育应适合儿童的提高,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

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虽然福禄贝尔教育学说中有唯心主义见解,但他在操作上和学说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

提高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发达民族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提高路线转变。20世纪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智慧爆炸”等影响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制度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提高的见解,受到许多民族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在这种情形下,大众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提高。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职业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特点的全面提高。大众觉悟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难题应被看成智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提高。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格观和自我觉悟的提高。

然而,智育中心的难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大众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经过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特点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提高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职业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天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进修。

不分年级教育在全球发达民族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进修阶段改革规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行为是:将2至10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进修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进修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7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进修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7至10岁。

在美国,大众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规划的潜在影响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特点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想法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提高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杰出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提高。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智慧,并获得社会能力的提高。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天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民族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赞 (0)
版权声明